推广 热搜: 机器人  协作机器人  自动化  协作  节卡机器人    优傲机器人  安川  工业机器人  2022 

看好“协作机器人”产业前景,让梦想更近

   2022-08-02 科脑机器人1360
核心提示:  图为穿刺机器人  8月30日,江苏自贸区南京片区揭牌。记者驱车从应天大街高架进入南京长江隧道,过江后沿着浦口大道左拐入

  图为穿刺机器人


  8月30日,江苏自贸区南京片区揭牌。记者驱车从应天大街高架进入南京长江隧道,过江后沿着浦口大道左拐入浦滨路。沿途,多个“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南京片区”指示牌已经挂起。


  记者此行采访的,正是活跃在该区域内的自主创新研发团队。作为自贸区内的高科技创新团队,他们将代表南京,代表我省参与国际竞争,参与全球对话。这里,我们采撷他们的故事,并倾听他们对于自贸区的美好期待。


  辞职奔江北新区,看好“协作机器人”产业前景


  “想到了就要去做,比别人慢一步,就晚了。”2016年,43岁的骆敏舟辞去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先进制造技术研究所常务副所长的职务,准备出来创业。


  他有一个好项目。在机器人行业钻研十几年,他敏锐地感觉到,工业机器人有着无法克服的一些障碍,而在许多行业和应用场景中,其实更缺乏一种能够与人共融的协作机器人。“我打算研发这种新型机器人,在我的理想中,它要比普通工业机器人更轻便、精确、敏捷,容易操作而且安全。”


  他决定把这颗创新的种子撒在南京江北新区。2016年9月,他以“项目经理”的全新身份,与南京江北新区、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签约,共同组建了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智能制造技术研究所,带领创新团队进行高端智能制造的研发及成果转化工作。


  “当时国内很少有人做这项研究,江北新区给了我们很大支持,比如提供2万平方米的两栋大楼用于研究所的办公、研发及产业孵化,以及优厚的人才政策等。”在骆敏舟看来,英雄所见略同,合作三方对于智能制造未来的发展方向都具有同样精准的判断力。


  短短三年时间,骆敏舟团队突破了一系列技术瓶颈,自主研发出十多个新技术和新产品,并且开拓了多个应用场景,朝着产业化方向迈进。比如协作机器人的精确度达到0.03毫米,稳居全国前列;“穿刺机器人”成为江苏省重点研发计划(临床前沿技术课题),并已申请医疗准入资格证。


  同样是江苏省重点研发计划的人机共融智能陪护机器人,研发背后还有一个小故事。“从前父亲患病无法下床,生活不能自理,这给父亲本人和我们家人带来了很多的困扰。”骆敏舟说道,“这不是个例,是每个家庭都有可能遇到的问题,于是我们团队就着手研发一种跟智能化护理床互相配合的陪护机器人。”记者在实验室看到,智能护理床可以帮助卧床病人实现左右翻身、90度坐立,并能进行排便及自身清洁,还能连接陪护机器人发出指令,陪护机器人甚至能用两个机械臂抱着病人下楼梯……“做机器人不就是为了服务人类,解放人类的双手吗?”骆敏舟希望,通过科技工作者的努力,能够让后人更加幸福地生活。


  创新贵在先声夺人,“被记住的只有第一名”


  “这几天都在加班赶工,有个大公司的订单要交货了。”先进控制实验室主任吴海波博士说,最辛苦的就是核心研发团队的小伙子们,已经连续好些天从早上8点干活到凌晨。“穿刺机器人”项目带头人张华东,8月份妻子刚生完孩子,请了陪护假心里也不踏实,时不时从南京市妇幼赶回来看一看。负责驱动器开发的康淼淼,前一阵子父亲住院手术,也是白天黑夜连轴转。“高科技行业竞争很激烈,技术迭代非常之快,必须争分夺秒,不然就会落后于人。”小伙子们说。


  “三年前这项研究只存在于一些高校实验室里,但少有人会辞职出来干,我们占据了先发优势。”负责电路硬件设计的王永说。但是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大家都看好这个行业,“竞争推着你往前走,大家只会记住第一名。”吴海波说,当你在某个领域获得了专利,别人就只能绕开走或者购买你的技术,这就是创新的重要所在。据了解,目前研究所已累计申报各类专利和软件著作权共220项,其中发明专利100多项。


  而创新的过程又是艰苦卓绝的,这里的“艰苦”是指技术环境的艰苦。据介绍,机器人做得好不好,主要看伺服驱动技术到不到位,这一技术关乎机器人在运动过程中的抖动问题,只有克服了抖动才能提高其精度和安全性。但是目前国际国内关于高端伺服驱动的资料不多,最核心的技术查不到,就要靠自己去摸索突破,不断修改算法、调整参数。


  团队群策群力则是突破瓶颈的关键所在。“我们谁也离不开谁。”大家笑着说。做视觉分拣的张华东、肖湘,做伺服驱动的康淼淼,做电路设计的王永,做机器人运动规划的辛艳峰,做UI(用户界面)操作系统的许昌……大家朝着一个目标,反复论证、形成方案并配合执行。而因为技术迭代很快,很多事情做到一半又发生变化,于是再次经历反复论证、修正方案、配合执行的过程。他们坦言,之前团队里有人突破不了技术难点,心灰意冷地走了,“只有心意坚定的人,才能在技术环境艰苦的条件下继续前行。”


  研究所“落户”自贸区团队如同“打了鸡血”


  “康淼淼买房了,辛艳峰快结婚了,张华东老婆8月份生了个大胖小子……”吴海波像个操心的大家长一样,把小伙子们的喜事一一报来。这些小伙子大部分都不是江苏人,却纷纷选择了在江苏、在南京江北新区安家落户,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喜欢这里的环境,不仅仅是硬件环境,还有科研软环境,这是他们的共识。说到公司位于江苏自贸区南京片区内,小伙子们露出的笑容里透着股聪明劲,“运气好,当然也是自己选择对了地方。”消息刚出来,吴海波就查阅了相关新闻,“国家集全国力量开放了这些自贸区,非常幸运能参与到其中,公司的定位跟江苏自贸区南京片区支持的方向完全吻合,这更坚定了我们研发创新的信念。”


  目前,骆敏舟团队的第一个小目标已达成,研究所形成了良好的创新研发生态,核心研发团队兵强马壮,是三年来不断“打磨”“换血”形成的“精兵连”。26家孵化企业实现差异化发展,并涉及医疗、消防、无人车等多个跟智能制造相关的产业。


  在此基础上,江苏自贸区南京片区的设立,让骆敏舟的高端智能制造产业化梦想开始照进现实。“知道这个消息后,我们仔细翻开地图看,嘿嘿,真的,在!我们的研究所就在自贸区范围内!真好。”在他看来,这对于高科技创新企业有着切切实实的好处,首先是“可以节省很多资金”。他掰着手指头一一道来:“搞创新搞研究是要‘砸钱’的,税少了,我们用同样的钱可以买更多的研发设备;一样的道理,我们的产品输出也将变得更容易。”目前,研究所孵化创新企业也需要走出去,大型工程机械、无人清扫车等各种新开发出的产品正在寻求输出路径,“高新技术产品就应该通过自由贸易的方式去实现,科技和经济密切相关,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越是高技术水平的东西越是全球化的。”骆敏舟期望,通过自贸区的设立集聚全球资源,吸引国际上的知名高校和科研力量,加强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打通产业链上下游,从而带动整个智能制造产业的发展。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沪ICP备202103409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