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进博会正在进行时,在今年的技术装备展区,众多具备现实应用能力,且处理能力超强的机器人组团亮相。从本届进博会上,也不难发现,与物联网、人工智能,以及近年来大热的“元宇宙”技术相结合,机器人的力量、速度、感知等能力不断增强,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工业机器人,正在从成熟走向超越,超越机器与人传统的能力边界。
更高效、更灵活、更安全
机器人的能力阈值不断提升
在全球四大机器人家族之一的NACHI不二越的展台现场,记者看到,不二越通过控制高速SRA系列机器人,使6台机器人相互联动,组装汽车车体。据悉,这可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在该企业“EV汽车技术”展区中,还展示了在不将减速机的轴切屑的情况下,仅需几秒钟就可以高精度加工搓齿机和搓齿板。据工作人员介绍,机床和工具的完美结合,提高了加工的精度以及工具的长寿命化等。
除了车间的应用场景之外,机器人更大规模的运用体现在物流上。物流是重劳动力,所以机器人主要解决劳动力替代问题。
而更加应景的机器人应用是在仓库中。比如部分仓库中,货架在7-8米,人工取货非常麻烦,且操作成本高,而用机器人则可以在一定高度内随意作业,既减少安全事故又降低人工成本提升工作效率。针对这些问题,在往届进博会上,德国企业永恒力展出的自动化仓储解决方案,观众可以非常直观地体验、观察全自动化、无人化、智能化的仓储流程。
今年,该企业凭借其在中国深耕细作20多年,积累的大量自动化项目实践经验基础上,开发出了集韧性、时效性、高协同性、可持续性于一体的模块化组合方案,配合成熟的仿真软件,以满足中国内部物流市场更快速变化、发展的需求。
ABB的机器人,则在今年的进博会上,展示出了更高效、更便捷的协作能力。ABB新一代协作机器人GoFa配合工业焊接系统,无需搭建复杂的安全防护系统,即可与人共享工作空间,高效完成焊接作业。GoFa机器人提供卓越的动力和限力性能,以最快每秒2.2米的速度进行作业,领先于同级别的其他协作机器人。
不仅如此,本届进博会上展出的协同机器人,与人协同作业时的安全“意识”也越来越强。不二越展出了非接触干涉检测功能的机器人“CMZ05”,可在机器人与人接触之前,检测到人的接近,并停止运作。人类同事只需使用平板电脑就可以直观地操作,更安全,更简单地使用协作机器人。
能干“细活”,能培训员工
机器人的能力范围不断扩充
一些偏小型的机器人也有不少用武之地,未来有望把“精工细活”交给它们。节卡机器人集成力传感器、夹爪等,通过“本体+执行+感知”三维融合,实现柔顺装配,体现了节卡机器人的灵活性。机器人搭载力传感器,还可设定力控终止条件,可根据外力自适应调整姿态,保证精准装配,实现电子行业的高效自动化装配。
在一些电子原配件上,机器人也可以进行精准的上胶,这主要用于部分需要精确操作的仪器上。机器人也可以进行自定义学习,从而完整复刻异形轨迹,实现精准涂胶或其他加工方式。
“元宇宙”可以说是今年技术界的热词,“老朋友”微软就带来了工业场景——智造工厂。戴上微软MR眼镜设备,通过识别跟踪就能实现对真实发动机协同操作指导。记者在现场看到,3台微软HoloLens 2利用自身的传感器结合3D实物识别跟踪技术将3D虚拟模型无缝叠加到真实发动机上,任何一个人在现场都可以对真实发动机进行透视,拆解,获取实时数据。发动机仿真工作运行状态,并且每个人的操作其他人都可以看到,像是走进一个“元宇宙”的空间。
unity则在现场展示,如何利用数字孪生技术对工厂产线进行远程操控。项目负责人王硕告诉记者,该技术还可应用在工厂培训技术人员时,通过3D建模技术,可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实现机组的维护保养、巡检巡修、故障排查等模拟实训教学等工作。
推动中国高质量发展
助力培养技能人才
而随着中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热潮,对培养面向未来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和新工科应用型人才提出了更迫切的要求。记者注意到,进博会上,来自全球各国的机器人企业,不仅带着自家的明星产品、“拳头技术”为中国高质量发展贡献价值,也在高等教育、高技能人才培养等方面,与中国大学、企业积极开拓合作。
在中国,ABB与教育部及渠道伙伴合作,进行了职业院校师资培训和教材开发,联合编写了超过200本教材,并为院校提供学校版RobotStudio,实现智能制造数字化教学创新。同时,ABB已在全国近千所职业院校进行机器人课程的推广,每年毕业学生超过3万名。随着中国高等院校更广泛地设立机器人专业,ABB也越来越多地参与到中国大学的科研型项目中,通过与课题组合作,支持前沿学术研究。
施耐德电气则于2009年就在中国发起“碧播职业教育计划”,致力于创新职教发展模式,赋能年轻人成为产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2021年,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通过“碧播计划”携手施耐德电气和法国国际教育研究中心,三方共同打造了“中法能效管理应用人才培养和研究中心”。近年来,该中心的就业率实现并保持98%的高位稳定。
从今年进博会技术装备展区上,记者感受到,通过技术加持,智能制造在各个场景中的进一步落地,“机器替人”正从成熟走向超越。而随着“机器换人”中的技能人才培养受到广泛重视,未来的制造业将更令人期待。